免费服务热线 :15361856609

直线电话:17817818586 ( 同微号 )

免费服务热线:400-0755-667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来源:高瞻智库  浏览数:  发表日期:
  一、互联网+医疗发展有利因素
  (1)宏观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一文中已明确指出,将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取消多点执业地点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以及两道审批程序,对于医生来说,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更有利于医生使用互联网工具完成价值实现。同月,《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集意见,对网售处方药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做出了相关规定,该办法不仅为互联网企业进入医药市场提供了政策依据,还推动了“医药分开”药品流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将来处方药的网络销售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指出将“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同时还指出“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渠道,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支持面向城乡居民社区提供日常消费、家政服务、远程缴费、健康医疗等商业和综合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这对于移动医疗、医药电商O2O的发展均是利好政策。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个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大力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不难看出,国家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开,在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将层出不穷。
  (2)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口上升及资源分配不均,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数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中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为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也使其子女面临着工作及生活的双重压力。此外,我国慢性病呈现高发趋势,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正在危害国民健康与社会稳定,慢性病的治疗周期长,花费费用高,如何及时管理并控制慢性病以及如何提前预测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
  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且分配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向东部以及一线城市倾斜。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上,北京和上海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城市。优质资源的过度集中将导致中西部区域看病难、看病贵等不良状况发生。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医疗水平,大大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医疗支出。
  (3)互联网+医疗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互联网医疗将成下一片蓝海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30.1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6.8%,并预测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3亿元人民币。自2014年后,移动医疗项目额度不断刷新,不难看出投资机构已开始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已逐渐成熟的大型C轮投资,其中,腾讯基金连续两个月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豪掷1.7亿美元;2015年4月,华康移动医疗完成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成为2015年以来国内移动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移动医疗仍将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4)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为医疗的移动化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首先,手机等智能硬件逐渐普及,使互联网医疗可覆盖的用户量大幅上升,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其次,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移动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的成本,MEMS传感器技术的成熟,使各类设备逐渐向超薄化、小体积、高性能、低能耗、低成本方向发展;最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云存储和大数据技术的链接与互通,将呈现“端+云”的服务模式,给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二、互联网+医疗发展制约因素
  处方药未解禁
  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政策壁垒。医保放开和处方药网售解禁尤为重要。医疗机构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机构,在国内药品终端销售收入中,超过80%的药物为处方药,因为新农合、医保等医疗保障体系与网上药店不能对接,医保卡在网上药店购买药物时不能使用,也限制了零售药店(包括网上药店)的销售增长。
  缺乏医保的支撑
  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缺乏行业标准、无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机制以及认定行为责任的机制,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终限制。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医疗信息甄别监管机制、互联网医疗适用范围和诊疗规范,以保证互联网医疗进入医保后,保险公司与医保部门有能力进行费用管控。此外,如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机构能够合理对接,建立医疗领域里的O2O模式,便可以在确保医疗质量的情况下,发挥互联网医疗节约成本、方便快捷的优势。
  思维模式落后是当前移动互联网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缺乏对移动互联网大趋势的认识,部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医院领导不愿意主动接受变革。此外,能否开放移动医保实时结算,直接影响支付时使用移动服务平台的医保患者数量。
  远程医疗的制约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三、互联网+医疗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再获融资、新建“网络医联体”……平静的互联网医疗领域近期又热闹起来。互联网医疗机构微医集团和健客网纷纷推出大动作。互联网医疗机构要真正做大做到盈利,首先要把各自擅长的垂直领域做好做透。而主营业务盈利模式不明确,一直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待解的难题。
  互联网医疗机构动作频频
  互联网医疗此前曾是“创业蓝海”,近年来在资本“退潮”后,行业已形成由多家大公司划分市场的“稳定”局面,这其中,“巨头们”的一举一动受到业界关注。
  2017年5月15日,微医集团旗下的广州微医互联网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三方签约,成立全国首家中医医联体,该院作为龙头医院,今后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以远程会诊的方式将名老中医的资源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医联体单位,而微医集团方面表示,中医医联体成员将覆盖全国12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
  无独有偶,已跨界互联网医疗的医药电商企业健客网也在同一天,宣布获得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后,健客将继续重点发力慢病管理、布局互联网医疗,并继续探索智慧健康服务。有分析人士指出,微医和健客网的布局,反映出互联网医疗机构正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重点突破。“要真正做大做到盈利,确实需要把各自擅长的垂直领域做好做透。”
  多渠道谋求上市
  自2015年起互联网医疗行业备受市场关注后,登陆主板、赴海外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等是互联网医疗机构的“老话题”,但是目前真正实现上市或挂牌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屈指可数”,以新三板为例,以互联网医疗为主营业务的仅“就医160”一家,而主板方面,暂无相关机构公布IPO或上市。政策未明晰前,互联网医疗处于“灰色地带”,证监会支持和否定机构上市都有“理由”。
  当然在风口之下,部分互联网医疗机构也以并购或投资等形式来进行“弯道超车”,曲线上市。多家上市公司重点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并购机会,并通过并购投资等形式,快速延伸自己在大医疗领域的产业链。在上市公司方面,目前涉及或投资互联网医院的包括宜华健康、朗玛信息、康美药业及复星医药等。
  短期内投资回报有限
  不过,投资互联网医疗机构,回报有限。以2015年宣布总收入达10亿元人民币的微医集团(挂号网)为例,上市公司复星医药通过全资子公司累计持有挂号网9.73%股权,投资总额高达6500万美元,但是无论是该公司2014年和2015年年报,都显示微医集团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是0。而2016年年报中,并未出现对微医集团的股权投资。
  互联网医疗机构的盈利目前不够稳定,即使机构有财务上的盈利,也不代表机构的商业模式很健康。很多机构现在并不靠主营业务来盈利,他们通过提供基层医院的医生培训来进行技术植入、设备租赁,其他服务可能是免费的,最后靠设备租赁来获利。
  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主营业务盈利模式不明确,一直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待解的难题。例如,很多机构的“在线问诊”已被验证为“难以盈利”,而即便转型为“互联网医院”提供更多服务,也由于医保限制及商业保险未大规模介入,短期内难实现盈利。
  互联网医院大都定位在二次诊疗、复诊,通过互联网医院来远程会诊,连接打造医联体。收购基层医院现在有企业在做,但是怎么运营医院、怎么跟自己业务结合,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出来。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但未来会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商业模式成型,企业需要积累足够的医疗资源。
  随着未来监管措施出台落地,互联网医疗行业会走向新的阶段,2017年年底到2018年,互联网医疗或再上风口,重新迎来资本层面的关注,紧跟政策导向、专业垂直且有大数据支撑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或“走得更远”。
  四、互联网+医疗行业盈利水平分析
  互联网医疗从2015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现在两年已经过去了,互联网医疗也不在是以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互联网发展、智能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为互联网医疗提供爆发式增长的土壤,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患者只信任三甲医院)。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在2016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至少有3000多个,83.2%的网民有过网络问诊经历。
  但是,2016年被称为移动医疗“移不动”的一年。一方面,初创移动医疗企业因遭遇严酷的资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约有38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没有挺过A轮;另一方面,老牌移动医疗企业仍迟迟没有找到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续亏损造成的资金紧张和业务架构的频繁动荡导致大幅裁员的消息频频曝出。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规模庞大,但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资人趋于理性,移动医疗企业因为盈利能力不足,越来越难以获得融资,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内医疗在门诊费用与国外相比低很多,利润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将盈利重心放在诊疗环节,导致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另外,公立医院仍掌握着绝大多数资源,在医疗领域,留给企业的空间本身就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医疗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更难以说服投资人心甘情愿为他们买单掏钱。一旦这类企业融资失败,则意味着资金链断裂,结局可想而知。
  在互联网医疗盈利难现状下,投资人也变得冷静下来,趋向于回归,市场在降温的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暂不考虑其商业模式是否值得肯定的情况下,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在短期内裁员也是非常值得理解的事情。尽管如此,互联网医疗在未来仍然值得期待。但是只有真正贴近医疗本质的,才是互联网医疗正确的发展方向。